您现在的位置是 : 首页  >  行业聚焦  > 正文

科技助农增效益 古老技艺焕新生_世界头条

日期:2023-06-01 23:43:02 来源:保定晚报

科技助农增效益 古老技艺焕新生

地处华北平原西部,太行山东麓,有“六山一水三分田”之称的曲阳县,荒山多、耕地少,并不是一个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的地方,但传统手工技艺却很发达。近年来,该县因地制宜、传承创新,在老资源、老产业上打开新思路,闯出了一条有县域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自2014年成立至今,曲阳助禾农机合作社已经配备了58台先进的农机设备,拥有30名社员。王爱永是合作社创始人。跟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民不同,他是一位持证上岗的新型职业农民,合作社成员也都个个手握农机驾驶证、飞防证等技术证书。


(资料图片)

曲阳县耕地面积有限,王爱永所在的文德镇,大部分人都外出打工去了。村民们将自家田地直接托管给农机合作社,由合作社提供机械化服务和统一耕作,带领大家依靠现代农业从土里“刨”出更多收益。

西旦沟省级现代农业园区苹果丰收。

大田里,自走式喷杆喷雾机张开“双臂”,在绿油油的麦田中匀速前进。这个“大家伙”迈一步就能横扫14米,1小时可完成60亩地的打药任务,效率是人工的60多倍。去年,助禾农机合作社共完成曲阳县小麦统防统治任务3万亩,解放农村劳动力达5000余人。

曲阳县助禾农机合作社员工操作农机为小麦喷药。

文德镇西流德村村民王玉保感叹道:“以前用人工,费钱费力还费农药。现在有了机器,他们都是经过专家培训的,兑药兑得也相当标准,不仅省药,还打得匀、效果好。原来打一亩地的药,一个人人工费是四五十块钱,雇上3个人,一天算下来要150多块钱,而且一天还打不完,现在俩小时就打完了。”

00后的许钊钊是合作社里最年轻的成员。他2021年加入农机合作社,成为合作社的第一个“飞手”。“我的最佳战绩是一天打过1600亩。”许钊钊的话语中带着几分自豪。尽管十分忙碌,但农机队员对学习从不懈怠,县农业农村局的农技人员会定期到合作社做培训,跟大家分享前沿种植技术和理念。凭着一个月八千到一万元左右的收入,农机合作社社员纷纷变身为新型职业农民。

创新驿站助力荒山变身“花果山”

5月9日,曲阳县孙家庄村村民陈士勋在种植园区忙着梳果。“今年开花多,苹果稠,需要去掉一些,再过一周就要套袋了。”听这话,他俨然成了“土专家”。孙家庄村党支部书记孙文龙说:“我们村不光是陈世勋,河北农大在这儿培养的‘土专家’有100多名了,他们都是一边工作,一边学本领。”

孙家庄村耕地面积仅有1213亩,但山地面积却有4500余亩。9年前,孙家庄村还是一片荒山秃岭,如今,昔日的荒山已经变成了果园。这些变化,得益于2017年保定市政府和河北农业大学共同设立的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组建的科技助农专家团队。从那时起,河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副教授李中勇带着先进的栽培技术和树苗来到孙家庄村,孙文龙和村民们开启了科学种植之路,在荒山上建设了西旦沟省级现代农业园区。

要想种树得先挖石头,这是孙家庄村搞种植的痛点。山区的土壤混杂着巨大的石块,村民必须挖出击碎,击碎的石块被堆垒起来加固梯田,然后再填上从山下拉来的土,这个过程被大伙戏称为“愚公移土”。在本就贫瘠的土地上种出产值更高的水果,选种是关键。李中勇作为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负责人,一年中有半年时间带着学生扎在孙家庄村,时刻关注着果树新品种的生长情况,为当地农民做义务技术向导。

科技,让贫瘠的土地释放出巨大能量。2019年,“西旦沟”苹果荣获京津冀果品大赛金奖,被国家农业农村部认定为绿色产品A级产品;2020年“西旦沟”苹果获得有机认定。如今,孙家庄村已经种植出苹果、桃等40多个新品种,迅速抢占了京津冀市场。

依托农业创新驿站,孙家庄村林果产业实现了亩产量从0到3000公斤的飞跃,带动脱贫户248户、600余人一起致富。如今,该村建起了冷库和年加工鲜果千余吨的果酱加工厂,开发出果汁、果干等新产品,延伸了产业链,提升了附加值。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庞永辉正在拉坯。

“非遗”加持千年定瓷焕新彩

“你好,欢迎来到定窑粗瓷茶具直播间。咱家的粗瓷能软化水质……”在曲阳县北孝墓村的孝木窑小院,女主人王京红和主播们轻车熟路地介绍着自家产品。曾经产品单一、体积较大的定窑粗瓷,如今在孝木窑工坊变成了形态多样的小型茶具和生活器具。

闫玉伟作为孝木窑非遗工坊创始人,初中毕业开始学习石雕,从一名省级石雕工艺美术大师转行钻研粗瓷,如今已经是曲阳粗瓷烧制的领军人物。他介绍说,曲阳是宋代名窑定窑窑址所在地,定窑粗瓷烧制技艺从未断过代。改革开放以后,塑料、不锈钢、玻璃用品越来越多地进入老百姓的生活,粗瓷慢慢远离了我们。现在,我们以一种更健康、更有趣的形式,让粗瓷重新走入了人们的生活。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高英坡指导曲阳雕刻学校学生做泥塑。

自2020年开始,曲阳县大力推进非遗工坊培育工作,通过一系列文化传播活动和技艺传承保护措施,非遗工坊数量不断增加,为村民们在家门口就业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机会。孝木窑如今有30多名员工,都是北孝墓村及附近的村民。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庞永辉作为定瓷烧制技艺代表人物,他发明了中空拉坯及双层拉坯技艺,并创造了一套当代定窑拉坯规范,让定瓷的产业转型具备了技术基础。今年1月,国家公布了66个2022年“非遗工坊典型案例”,同时要求各地形成工作合力,将非遗工坊建设作为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重点。庞永辉领军的陈氏定窑非遗工坊,就是其中的一个。

孝木窑非遗工坊员工直播带货。

“陶瓷行业工序复杂,很难做成一个几千人上万人的企业,但是我们可以三两个人一个工坊,做一万个工坊出来,每一个工坊都有自己的特点,同样能够满足更为广阔的市场需求。”庞永辉说。在曲阳,许多人通过古老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实现了自己的致富梦。像孝木窑、陈氏定窑这样的非遗工坊,该县目前共有207个,带动了上万名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定瓷不仅重新成为了曲阳的文化名片,还创造出两亿多元的年产值,真正打通了一条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曲阳路径”。

老手艺复兴雕出富民新产业

驾车到曲阳,一下曲阳南高速公路便是羊平村,另一张气息浓郁的文化名片扑面而来。羊平村是曲阳雕刻的发源地,这里的村民大多世代做雕刻,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高英坡就出生在村里的一个雕刻世家。最近,为了创作全国石雕艺术精品展参展新作品,他成了石料场里的常客。

“先选好料,锯完给你送过去。”经营石料场30多年的王士辉说。石料,是雕刻行业产业链的第一环,像王士辉经营的石料场,在曲阳有一千多家。切好的石料很快送到,高英坡准备开工:“在石头上动刀之前,3D打印模型是一块定心石。先是用泥来做,做完之后再在石头上重新实现作品,最后经过打磨,作品才算成品。”

在曲阳,打磨工月收入也能上3000元。不久,高英坡的新作品“中华魂”终于创作完成,很快将登上展台,向更多的人展现曲阳雕刻的魅力。而随着曲阳雕刻产业链的不断完善,不仅让雕刻行业分工更细、规模更大,也让更多人用自己的方式参与其中、得到了实惠。

除了石雕,为了开拓更大的市场,铜雕、泥雕、不锈钢雕在曲阳也逐渐发展起来。曲阳雕塑文化产业园,是全国最大的以雕塑为主营业务的文化产业聚集区。这里有企业473家,过亿元产值的有21家。今年3月,该园获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近年来,曲阳县牢牢抓住“现代化中国雕刻文化名城”定位,目前全县雕刻产业从业人员达10万余人,2022年创造产值80亿元。更大的发展需要更多的人才,尤其是年轻的力量。早在1985年,曲阳县就成立了河北曲阳雕刻学校。38年来,从这所学校毕业的5000多名学生,绝大多数来自曲阳当地农村,毕业生就业率接近百分之百,创业率达到近30%。

新思想引领新发展,老手艺闯出新天地。目前,曲阳县共有雕刻厂2000多家,非遗工坊200多家,这些实体产业大多处于乡村位置,已经成为乡村振兴的引领者和带动者。

文字/唐笛  图片/马芊芊 李扬

标签:

推荐